地熱
發展背景
目的與重要性
技術簡介
工作項目與目標
發展現況與最新進展
認識團隊
在邁向淨零排放目標的路徑上,地熱被視為開發潛能高的再生能源選項,尤其是環太平洋火山帶周邊地區,地熱資源蘊藏十分豐富,目前許多位在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國家皆積極開發地熱能源(圖1),多數國家之地熱裝置容量皆已達GW等級,美國地熱開發甚至已超過20GW,臺灣目前地熱裝置容量僅為0.007GW,尚有很大努力空間。
根據早期的研究評估,我國地熱開發潛力估計可達30GW以上,分布於四大高地熱潛勢區域(圖2),其中僅約有1GW地熱潛力是淺層地熱,其餘絕大部分之地熱資源(95%以上)是深度超過3公里的深層地熱,因此我國若要開發超過1GW以上的地熱能,勢必需要開發深層地熱。過去深層地熱開發成本較高,因此國際上並未有大規模開發的案場,技術經驗亦較缺乏,但近年由於全球淨零碳排目標,各國紛紛增加對再生能源的需求,部分擁有地熱能的國家,皆從原先的淺層地熱往深層地熱發展,目前全球至少有17個地熱生產井深度超過3公里,例如美國加州Geysers地熱田是世界最大的地熱電廠群,便針對深層地熱進行開發。
台灣亟需大量穩定、自產、基載的零碳電力,因此,若能有效開發地熱能,對我國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將有顯著貢獻。基於此,本院針對深層地熱,積極進行地質環境調查與探勘作業,盼能協助政府儘速找到適合發展地熱之地區。

圖1、環太平洋國家地熱裝置容量

圖2、台灣地熱潛勢區
1.我國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(NEP-I)潛力為33.6GW。
2. Kong et al.(2021). Catalog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based on Heat Sources
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full/10.1111/1755-6724.14876
台灣欲達到淨零排放目標,必須採用多元綠能選像,而地熱能具有以下優勢,故為我國不可或缺的淨零科技選項。
- 地熱能提供大量、穩定的零碳電力
臺灣深層地熱潛力約達30GW,只要能成功開發深層地熱3GW(總潛力10%),每年即可發210億度綠電(21TWh)。 - 地熱可作為基載
地熱具有再生能源少有的基載特性,尤其是深層地熱仰賴深部熱岩層及循環水系統,具有穩定且人為可控的特性,除去歲休時數,每年可運轉時數可達60~70%以上,具備基載特性,提高電網可調度性。
雖然地熱能優勢顯著,但仍必須克服數項挑戰,包括深層地熱鑽探取熱經驗不足,有待積極強化鑽探技術與能力。此外,地熱開發區多位於國家公園或原住民傳統領域,因此,地熱開發必須重視在地居民的環境影響、社會溝通作為。
地熱發電技術包含地質調查與探勘技術以及鑽井取熱發電技術,本院與台灣中油公司合作,希望運用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訊,較精準地找到高地熱潛勢地區,降低開發成本與風險,後續開發單位則可針對深層地熱取熱技術進行研發。
地質調查與探勘技術─找到熱源的技術
地球內部的熱能是取之不盡的能源來源,但受限於人類目前鑽探以及取熱技術,地球深處的熱能目前人類無法直接利用,我們只能在目前鑽井技術可以達到的範圍內,尋找那些在地殼的裂隙、儲集層構造聚集的熱源並加以利用。
地熱開發的關鍵第一步,是找到熱源。若能較精準地判別熱源在地下的何處、在哪一種地質構造,就能降低開發成本與風險。本院地熱研發計畫,即在應用多種先進技術協助我們更精準的找到熱源。這些技術包括,大地電磁法 (MT)、地下地質成像、地震震波成像、地震剖面、深鑽、無人機地表熱感探測等技術進行地熱資源環境調查。
以大地電磁法(Magnetotellurics, 簡稱 MT)為例,這種地球物理探測方法,測量電磁波進入地表後,在不同地層因電場(電阻率、電導率)與磁場差異所產生衰減和相位變化,推算地下岩層的電阻率分佈,低電阻區位代表有潛在的熱水儲集層,也就有地熱開發的潛能,藉此資訊描繪地下結構(圖3為員山-紅柴林一帶1500公尺深度大地電磁成像)。

圖3:員山-紅柴林一帶大地電磁成像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 研究團隊
深層地熱的鑽井取熱發電技術
傳統的常規型地熱(Conventional Geothermal System),乃利用被地底熱源所加熱的地下水為傳熱的媒介,透過地熱井引出受到加熱的地下水,並利用蒸汽推動渦輪機運轉,藉以發電。但深層地熱之深度超過3公里,這個深處的岩層溫度很高,可以超過150°C,稱為深部熱岩石,因此,可採用現在已有少數示範案場的增強型地熱技術(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, EGS),此技術乃從地面注水到深部熱岩石上方的注水裂隙區,水會被加溫成為熱水,再將這些熱水或蒸汽從地底提取出來,可以直接用於發電或供熱。這些熱水或水蒸汽利用完後,再回注入深部熱岩石,不斷循環利用(圖4)。

圖4:深層地熱增強型地熱技術原理示意圖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 研究團隊
3從地表到地心深度大約6,000公里,地表到地下平均35公里是地殼,地殼之下至2890公里是地函,超過2890公里深則是地核。地函溫度平均高達2000-3000度、地核更高達6000度以上。
4最深層的油井可以達到地下7公里,人類鑽井的最深紀錄則達到12.2公里。也就是人類能利用地熱能的深度範圍。一般可利用的地熱能溫度在400度以下,通常130度至200度為較容易利用的溫度。 https://www.iloencyclopaedia.org/zh-TW/part-xi-36283/oil-exploration-and-distribution; https://www.bbc.com/ukchina/trad/vert-fut-48625167; https://smctw.tw/3588/#:~:text=%E5%85%B6%E7%99%BC%E9%9B%BB%E7%9A%84%E5%8E%9F%E7%90%86%E6%98%AF,%5B1%5D%E4%B9%8B%E9%96%93%EF%BC%89%E3%80%82
本院研究團隊盼能提供地球科學研究資訊,以利我國深層地熱發展,計畫包含以下工作項目:
- 針對我國高地熱潛勢區域(宜蘭、大屯山群、花蓮、台東),進行地熱資源環境調查,累積深層地熱尋址技術、經驗,建立臺灣地熱探測、探勘科學化、標準化技術,促進臺灣地熱開發成功率(圖5)。
- 藉由深層井下相關地質調查量測資訊,了解我國深層地質狀態,藉此分析評估深層地熱之發電潛能。

圖5:本院研究團隊採用多項地質調查方法,判釋高地熱潛能區
- 本院地熱研究團隊已完成宜蘭地區蘭陽溪區域地質調查、資料分析與判釋作業,選定測試井場址(蘭陽溪北岸員山地區)。
- 本院與台灣中油公司合作,中油公司於2024年10月於宜蘭員山地區,開鑽「員山新井」,此為臺灣第一口以4500公尺深度為目標的深層地熱探測井,此次探勘技術與經驗積累,可為後續臺灣深層地熱開發提供重要參考。

圖4:中研院員山深層地熱科研探測井
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 研究團隊
